《七堂极简哲学课》贾辰阳-pdf,txt,mobi,kindle,epub电子版书免费下载

由于链接总是被和谐,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奥丁读书小站】(njdy668),首页回复书名或者数字4998,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副标题:写给大忙人的哲学启蒙书

作者:贾辰阳

内容简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其文如下: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难。”“孰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神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对于画师而言,鬼魅之所以易画,因为没人见过鬼魅,而犬马之所以难画,因为它们属于司空见惯的动物。讲授哲学的难度绝不亚于画犬马,因为人们对于思想的熟识程度远胜过任何动物。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有思想,哪怕是个疯癫狂悖之人,也持有自己对世界的独特见解。世人生活在自己的思想和意识之中,就如同生活在阳光和空气中一样。思想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了,即便是在沉睡之时,意识也没有停止活动。

因此,人们每每会觉得自己最不缺的就是思想。讲授哲学、传递思想,总免不了博人一哂的结局——“思想……还用得着你教吗?”但是,我们会禁不住想问:熟识等于理解吗?熟识是主体向外的意向,理解则是由外而内的反思。只是熟识而缺乏反思,就等于让精神走上了一条有去无回的不归路。孟子说,人们丢了鸡犬,就急着去找回来,但丢失了心灵,却不知道寻求,这叫不知轻重。

因此,“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摘选:

有学者认为,儒家哲学是世界诸多思想文化中唯一心甘情愿做人的学问,即不否定世俗生命5 ,不渴求彼岸或来世的超脱。也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哲学属于内在超越的理论,表现为知行合一、内圣外王。内在超越是知,外在事功为行。因此,知行关系,是贯彻中国哲学史中的一条线索。《古文尚书•说命中》有“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提法,但早在先秦时期,知易行难的思想已经存在。孟子强调践行,他说:“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孟子•尽心上》)这与孔子谈及“色难”问题时的用意相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孟子还讲过“月攘一鸡”6 和“挟太山以超北海”7 的寓言,都是为了说明“克己复礼为仁”。

在知行关系上,河南程颐认为知先行后,但知难行亦难,他说:“譬如人欲往京师,必知是出那门,行那路,然后可往。如不知,虽有欲往之心,其将何之?自古非无美材能力行者,然鲜能明道,以此见知之亦难也。”(《遗书•第十八》)朱熹学宗二程,他提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子语类•学三》)

王阳明力主知行合一,认为“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王阳明全集•卷六•答友人问》)《传习录》中有一段精当的论述,今录其文于下:

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先生曰:“试举看。”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功夫!

只有做到身体力行的实践,才能算是真正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说这是“功夫”。王阳明的论述这让我联想到子夏的话,即“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王阳明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上》)的确,中国哲学并不在形而上学的思辨上发展,几乎不存在作为西方哲学之根基的认识论问题,即便是说中国哲学的长处在于伦理学或政治学,也总会让人觉得踌躇不安。事实上,如果不用“哲学”两字来指称中国的传统学问,那么,称其为“中国功夫”便是再恰当不过的啦。

5 儒家哲学具有浓重的人间化的特点,但古希腊文化也是如此,“对于希腊人来说,在阳光下的人世生活是真实的生活”。([德]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纲》,翁绍军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7页。)

6 《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7 《孟子•梁惠王上》记载:“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