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链接总是被和谐,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奥丁读书小站】(njdy668),首页回复书名或者数字4741,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作者:七哥侃历史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讲述了隋唐时期的历史事件及重要人物,其重点主要在隋朝后期和初唐时期。隋朝后期,隋炀帝暴政,导致民不聊生,百姓大规模歧义,内忧外患,由此出现了众多英雄好汉,他们共同演绎出一场精彩的隋唐英雄传。作者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让我们在轻松愉快中快速了解隋唐历史。
试读
杨玄感之乱
隋大业十一年(615年),距隋炀帝被部将宇文化及等迫杀及李渊称帝建立唐朝,还有三年时间。在浩荡的历史长河中,三年短暂得不值一提,但这三年风云变幻、英雄辈出,却是中国历史上极具戏剧性的三年。家喻户晓的隋唐英雄们,在这一时期你方唱罢我登场。故事的开始,我们可以从杨玄感之乱说起。
时间回溯到两年前,即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第二次亲征高句丽,结果就在这个当口,竟然爆发了杨玄感之乱!杨玄感是什么人物呢?他是隋朝开国功臣杨素的儿子,当时的礼部尚书,赫赫朝廷重臣这时候举旗造反,挥兵包围了东都洛阳。首都告急,留守洛阳的越王杨侗年仅九岁,按今天来说还是个小学生,户部尚书樊子盖这时候当然要承担起防务工作。
樊子盖为官,清廉度和忠诚度都不在话下,在升任户部尚书之前,有过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在很多州都做过刺史,刚调回中央。现在洛阳危在旦夕,可他对朝廷的官员和政务完全摸不清情况。而且,官员们非常排斥樊子盖这个初来乍到就“上位”的同事,有的官员甚至故意隐瞒军情,就等着看樊子盖出洋相。
就比如说,樊子盖派河南赞治裴弘策去迎击叛军,结果裴弘策没啥绩效不说,还把带领的几千名士兵搭进去了,不是投降叛军,就是落荒而逃,最后连辎重武器都丢下资敌了。裴弘策和剩下的十余名骑兵逃回宫城,别提多狼狈。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樊子盖也打算正向鼓励,一方面想让裴弘策念他个好,鼓舞士气、团结己方;另一方面失败的经验不是谁都有的。可是裴弘策中了邪、铁了心,坚决不吃樊子盖这一套。樊子盖被隋炀帝一路提携上来,危机之中受命,哪敢在这关键时刻掉链子!洛阳若不慎陷入叛军之手,后果不堪设想。裴弘策挑战他的权威,就是挑战自己老板的权威,是严重的错误示范,此时不杀鸡儆猴,这还得了?裴弘策一死,洛阳的官员们都屏声了。
君主的威权必然沾满鲜血,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没有君主庇护的樊子盖威名得立,不止一颗脑袋落地,最起码得两颗。而这时国子祭酒杨汪出来凑热闹了。杨汪本就不服樊子盖,见同僚被杀,暴脾气上来人头都敢送。樊子盖虽是一介文人,却毫不含糊地要将杨汪就地正法,没想到杨汪见樊子盖来真的,赶紧下跪谢罪,才保住一颗脑袋。从此,洛阳官兵提到樊子盖无不战栗,再没有人敢抬头直视他的威严。
杨玄感围困洛阳日久,周边郡县的援军陆续赶来,樊子盖的威名不仅震慑了洛阳城里的官兵,也吓坏了城外的援军,一时军心浮动,不敢入城。杨玄感捕捉到可乘之机,派人一番游说,没想到有四十多位投诚,并且都是煊赫的世家功臣之后,这里有:上柱国大将军、寿光县公(食邑一千户)韩擒虎之子,韩世谔;隋朝宗室,观王杨雄之子,杨恭道(此人尊号太多,此处写不下);金紫光禄大夫虞世基之子,虞柔,他亲叔父是大唐的礼部侍郎虞世南;义宁郡公、右武候大将军周罗睺之子,周仲;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之子,来渊;户部侍郎裴蕴之子,裴爽;大理卿郑善果之子,郑俨。这些人的长上至今在朝廷手握重权,有的正跟随隋炀帝在东北前线奋勇杀敌,谁承想根正苗红的孩子们此时在洛阳城外选边乱臣杨玄感,这就不是樊子盖杀了裴弘策引起的震荡可以解释的了。这么多贵族趁势联合起来造反,究其原因只可能是一个:隋炀帝“动了他们的奶酪”,勋贵们看不到未来。亲征高句丽之前,隋炀帝颁下诏书,亲手堵上了他们通过建功立业上升的路,这就没什么难理解的了。
勋贵子弟率兵投奔杨玄感之后,叛军部队达到五万人,在兵力对比上对守军形成了碾压态势。杨玄感分兵四路,对洛阳呈包围之势:洛阳以西之慈硐道,派兵五千镇守;洛阳以南之伊阙道,派兵五千镇守;洛阳以东之荥阳,韩擒虎之子韩世谔率兵三千前去攻城;洛阳西北之虎牢关,顾觉率兵五千进发。一时之间,叛军气势如虹,东都和长安岌岌可危。
作为隋朝鼎盛时期的首都,洛阳城本身高墙深池,防御工事完备,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都是最优配置,再加上樊子盖加强守卫的一系列措施,洛阳的人心还是向着大隋的。杨玄感大军虽然一鼓作气、数战数捷,但与朝廷经过严格训练的正规军一比,仍然是土得掉渣的兵,想要攻破洛阳的城门,简直是痴心妄想!可杨玄感这时候已经来了劲,在上春门外当着无数老百姓的面发誓:我身为上柱国,家里不差钱,起兵造反是为了拯救你们啊!台下父老一听老泪纵横,又是送肉又是送酒,有的还把儿子送进了军队。
就在杨玄感无所作为的同时,隋朝的援军正火速集结。先看长安城方面,留守的也是个不知事的娃娃,年仅八岁的代王杨侑,由刑部尚书卫文升辅佐。卫文升是前朝的老臣,以骁勇善战著称,隋炀帝第一次亲征高句丽之时,他是唯一杀出一条血路保全所有兵马的将领,如今年过古稀,按说一生早已看惯了刀光剑影,听惯了鼓角争鸣,这些都应该不算事儿。可是历史上记载,老爷子听说杨玄感带着这么多勋贵子弟起兵造反,顿时怒发冲冠,认为这些没有出息的乱臣贼子就是欠收拾!到底是铁骨铮铮的老将,星夜立即整顿精兵四万(一说七万),朝着洛阳方向杀奔而来。
老爷子率兵路过华阴杨素老家,大骂杨素竟养了如此不忠不孝的儿子,一怒之下夷平他的坟墓,焚烧他的骸骨,将杨氏父子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之后,讨逆大军一路出潼关,穿过崤谷(今河南洛宁西北)、渑池(今河南渑池东),直指洛阳城北。杨玄感听闻自己家祖坟被挖,气得七窍生烟,亲自带领重兵迎击。他本就作战骁勇,此时身先士卒,杀得卫军大为震骇,纷纷以为项羽再世。卫文升部且战且走,屯军金谷(今河南洛阳东北),两军形成对峙的局面。为了激励士气,卫文升在军中清扫地面,祭祀文帝道:“如果上天保佑大隋社稷,就让杨玄感这些败类毁灭吧!如果隋朝大势已去,那就容老朽先走一步!”三军闻之,莫不呜咽。然而此时杨玄感的兵力已经飙升至十万,敌众我寡是不争的事实,卫文升部不得不退守至邙山脚下。凭借多年征战沙场的经验,老爷子决定不再后退,依山布阵,固守待援,双方一日之内缠斗十余次。正当杨玄感以为胜利在望,弟弟杨玄挺被箭射中身亡,他悲恸之余,只好暂缓攻势。
此时,千里之外的辽东战场,隋朝官军正顺着斜坡爬上辽东城的城墙,城里的高句丽守军一时间大为惊慌,手足无措。原来隋炀帝也是个不走寻常路的男子。他认为从地面直接攻城有难度,就下令装填了一百多万袋泥土,让士兵冲到城墙下堆放,竟垒出一个与城墙相齐的宽大且平缓的鱼梁大道。另外,他还造出了高出城墙的八轮楼车,排在斜坡两旁,可以往城里扔石头,直吓得高句丽守军腿软。隋炀帝以为这次赢定了,可一条来自场外的消息彻底打乱了他的计划——杨玄感起兵造反了!
隋炀帝很忧虑:杨玄感这家伙是聪明人,不会真成了气候吧?这时,宰相苏威告诉隋炀帝,那些能够明辨是非、判断成败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杨玄感他粗鄙大意,最多不过是小聪明,这次叛乱很快就会事败,但是真正需要提防的是那些在旁边打着如意算盘、准备浑水摸鱼的人。苏威一番言辞,隋炀帝深以为然,可是,更加忧虑了——杨玄感的谋反行为给达官子弟做了很不好的示范,那些真正聪明、有心谋反的勋贵还没有浮出水面啊!苏威一番言辞的隐含信息,隋炀帝愣是没听出来:如今天下劳役不息,百姓苦不堪言,这恐怕是日后天下大乱的开始。这就没办法了。
隋炀帝再三权衡之后,担心社稷有损,决定立即班师回朝,于六月二十八日夜秘密下达了撤军令,什么军资、器械、营垒、帐幕全都不要了,保持原样不动,意图给高句丽守军制造一种假象。高句丽的将士哪敢相信眼前的一切,本来连遗书都写好了,誓死与辽东城共存亡,结果一觉醒来敌人不见了。这种情况下,高句丽守军当然不敢追击,甚至两天后才敢把城门打开,派出数千兵马跟随其后。眼见隋军西渡辽水,这才确认他们是真的撤了,进逼击杀殿后部队几千人,之后快意而归。
二、叛乱平息
从辽东战场抽身而退的隋炀帝,派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左候卫将军屈突通连夜发兵赶往洛阳。此时行至东莱的来护儿还未收到军令,但已召集诸将明确表态,宁愿承担擅自回师的罪名,也要参与平叛。三路大军同时朝东都挺进,对叛军形成包围之势。形势瞬间急转直下,是李密和杨玄感万万没想到的。本来二人想得美啊,趁着隋炀帝东征高句丽,可一举拿下东都,俘虏朝廷官员及其家眷做人质,谅你杨广再神通广大也无计可施。没有料到,樊子盖区区一介文官把洛阳守得固若金汤;卫文升老将出马一个顶俩,牵制了杨玄感的主要兵力;杨玄感的兵力在宇文述、屈突通、来护儿三路包围下更加捉襟见肘、疲于应付。起兵以来,杨玄感头一次生出无力之感。
前文提到杨玄感上春门发表群众演讲,宣誓自己不顾灭族之罪,就是为了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这给他笼络了不少民心。但杨玄感心里这个着急啊,老百姓看不出来我起兵造反为了啥,你们这些合伙人看不出来吗?这时候终于出现一个懂他的人,投奔而来的右武卫大将军李子雄在杨玄感旁边耳语道:“目前士气低下,不如您称个帝,此乃众望所归啊!”杨玄感不禁心中惊呼“知我者,子雄也”,极力按捺住激动的心情之后,不忘咨询一下军师李密。李密百感交集,言辞恳切:“我把你当兄弟看待,才敢直言相劝,也是把自己身家性命置之度外了。虽然起兵以来,咱们频频取胜,但各地郡县并没有呼应的,如今东都久攻不下,救兵从四面八方集结而来,这不是个好势头啊!此时应该赶快改弦易辙,求取关中,您竟然在这节骨眼儿还想着称帝的事儿!”杨玄感这次竟然听了进去,打消了称帝的念头,决定速速集合大军,朝着关陇大本营——长安进发!
隋大业九年七月二十日,杨玄感接受李密和李子雄的建议,放弃继续攻打洛阳,集合十余万大军西进,准备直取关中,打开永丰仓(今陕西省华阴市东北渭水南岸广通渠口),用国家储备粮救济流民为自己招揽人心。一路上,杨玄感也不闲着,沿途散播洛阳已经陷落的假消息,此次西进,是为求取长安城。仗打不赢没关系,一定要勇于占据舆论的制高点啊!大军行进至弘农宫(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父老乡亲拦下杨玄感说:“可算把您给盼来了!弘农宫城内兵力空虚,但里面有很多粮食物资,攻下此城对您来说不过是分分钟的事。”杨玄感自起兵之后,并没有多少成就感,想称帝还被泼了凉水,如今来到自家地界儿,锦衣夜行就没必要了吧。一番考量之后,杨玄感决定留下来攻打弘农宫。
弘农太守杨智积可不是一般人物,他是隋文帝的侄子、隋炀帝的堂弟,智谋过人,胆略超群,深受文帝赏识。杨玄感带兵准备攻打弘农宫,杨智积非但不慌张,心里还暗自叫好,他和属下将士说:“杨玄感见我们的援军将要赶来驰援洛阳,改变了原来的计划。如果让他顺利西进,夺取了关中,日后的局面将难以收拾。我们目前要想办法牵制住他,尽量拖延时间等待援军,这样他就再无翻身的机会了。”杨智积深知杨玄感的弱点是易怒,为了给他心头点一把火,登上女墙辱骂杨玄感:杨玄感你这无能之辈,拥兵十万有什么用,区区弘农宫都拿不下,还想打天下?先撒泡尿照照自己是不是个男人!李密对杨玄感好言相劝:“我的好兄弟,这次放弃洛阳、西进长安,就是要以快取胜,如今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你却要在这里和一个小小的弘农宫较劲。如果不能抢占长安屏障潼关,又没有退守的地方,援军追来,我们该如何自保?”可杨玄感此时已经怒不可遏,冲李密大吼道:“我不要面子的吗?!不攻陷弘农宫,誓不为男人!”
话说杨玄感决定攻打弘农宫,一怒之下放火烧了弘农宫的城门,想把城门烧开率军冲进去。可他没想到的是,杨智积将计就计,在城里面添薪助火,把什么桌椅板凳所有可以烧的东西都堆在城门口,火势之大让杨玄感根本找不到门在哪儿,更别说冲进城来了。大火烧了三天,到第三天,杨玄感一拍大腿,恍然大悟:“不好,中计了!”这时候他才想起来自己是来做什么的,迅速召集兵马,向西逃去。可惜为时已晚,大军行至阌乡(今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境内),宇文述、来护儿、屈突通等所率援兵已从各路赶来,杨玄感深知大势已去,一路败退。
隋大业九年八月初一,皇天原(今河南省灵宝市西北)上两军对峙,一场决战即将开始。一方是集结而来、训练有素的精兵强将;另一方是濒临绝境、士气低迷的末路叛军。向来兵败如山倒,杨玄感深知已经无力回天,僵持下去恐怕性命不保,于是和弟弟杨积善率领十余骑兵,朝着上洛(在今陕西省商洛市)逃奔。
虽说“是非成败转头空”,但彻底的失败到底是任何人都难以承受之重,这就是为什么当年西楚霸王不肯过江东的原因。杨玄感决定起兵造反的时候,就已经将整个杨氏家族置于死生之地,如今满盘皆输,又怎能独自偷生?杨玄感希望幻灭,自己就算能逃出生天,以后到哪里才可以立足呢?想到这里,二人已快马行至葭芦戍(今河南省卢氏县西),杨玄感勒住缰绳,心中最后做了一个决定,他转头对杨积善说:“弟弟啊,我现在虽然已经穷途末路,但好歹还是个英雄,不能忍受被他们活捉之后侮辱而死,你给我个了断吧!”杨积善知道哥哥心意已决,抽出剑给了他一个痛快,正当他自己要挥剑自刎的时候,追兵已经赶来。二人的首级一起被送到了隋炀帝的行宫高阳,杨玄感的尸体被陈列在洛阳集市上,最后肢解焚烧,其惨状难以描述。轰轰烈烈开始的杨玄感叛乱,这一刻正式宣告失败。
现在来具体分析杨玄感叛乱的胜率:起兵之前,他有没有做好各种准备呢?没有。除了他老爹杨素原来在朝廷有几个亲信之外,他并没有形成有利的政治联盟。决定起兵的时候,有没有正规部队?有没有中心思想?有没有失败后的备选方案?统统没有。这样的造反,能成功才怪!杨玄感兵败一死了之,可是,这场突如其来的贵族叛乱让隋炀帝彻底震怒了,由此展开了大肆的屠杀。
隋炀帝气啊,本来此次亲征高句丽十拿九稳,结果被杨玄感打乱节奏。为什么这么说呢?经过总结第一次征讨高句丽的失败经验,隋炀帝决定放权给手下的将领们,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战场上抓住有利时机。那么,具体来说,隋炀帝是怎么规划部署的呢?
从整体的战略部署和出击的着力点来看,此次出征和第一次没有太大区别,都是分兵几路,同时进击。两个着力点分别是高句丽的首都平壤,以及东部核心辽东城。
先看平壤方向,隋炀帝兵分陆、海两路,宇文述、杨义臣率军渡过鸭绿江,从陆路进攻;大将军来护儿出兵沧海道,准备从海路登陆,两军合力以形成包夹之势。第一次征讨高句丽之时,宇文述中了高句丽的诱兵之计惨败;来护儿在高句丽军诈败之下袭入平壤城,仅剩残兵而回。二人虽然都打了败仗,但隋炀帝知道战争经验是宝贵的,所以第二次出兵不计前嫌,仍然重用他们,并采取先前的作战计划。
辽东方向,则是隋炀帝率领四十万大军亲临辽东城下,按说城里只有区区三万守军,从兵力对比上来看,攻破城池易如反掌。但是,在“老板”眼皮底下,四十万人玩命攻城将近一个月,愣是没实现啥“绩效”,不得不让人思考其中的原因。与当时的突厥、吐谷浑等民族不同,高句丽是典型的农耕民族,兵民一体,组织严密,战斗力强,再加上辽东城是一座双层的石城,背山面河,高大坚固,易守难攻,隋军占不到任何便宜本来就很正常。更别提去年隋炀帝率三十万大军到此一游,结果不过是大败而归。高句丽军拥有胜利经验,面对四十万敌军,那也是相当自信啊。
攻下辽东城已经成为隋炀帝的心头病,隋军先后用上了飞楼、冲车、云梯等各种器械,甚至还从四面挖掘地道,意图打一场地道战。结果,没有一样是有用的,一个月快过去了,眼前这座城池仍然如同铁打的一般,无法撼动。隋炀帝心急如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