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修复全书》-pdf,txt,mobi,kindle,epub电子版书免费下载

由于链接总是被和谐,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奥丁读书小站】(njdy668),首页回复书名或者数字4573,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作者: [德]乌多·贝尔/[德]加布里埃莱·弗里克-贝尔

副标题: 17个对症下药的心灵处方

内容简介:

我们无比注重情绪,渴望每天都快快乐乐。只是每种情绪问题各有特点,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诱导其成长和修复。

被德国《图片报》誉为蕞著名情绪专家的贝尔伉俪,依据其30余年的治疗经验,全面盘点、深入剖析了大家熟悉或陌生的17种情绪。这其中既有快乐、悲伤、生气等常规内容,也有羞耻、好奇心、自我陌生等“不像情绪的情绪”。

针对每种情绪的特点,作者分别用诗意的语言介绍了其基本内涵,立足现实生活进行了答疑解惑,并将操作指南倾囊相授。读者可以在真实案例中窥见自己的影子,尝试按照作者传授的步骤,一点点见证情绪的自我修复与成长,生活得更有质感。

试读

心灰意冷

当人们有所渴望时,无论它具体是什么,一旦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他们都会感到痛苦。尤其当他们寻求的是支持和依靠时。如果他们不知道如何接近自己想要的,就会感到无助。当期待和希望落空时,就会越来越心灰意冷。偶然的失望和失败,通常不会伤害到渴望。但如果它们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里不断延伸,引发接连不断的重复失望和失败,它们带来的痛苦也会不断延长,那么人们就会寻找避免失望和痛苦的出路。

一个办法是彻底消除内心的渴望,信奉“没有希望,何来失望;心不动,则不痛”。特别是孩子,往往被迫采取这个方法,心比天高奈何能力有限。诚然,为了积蓄力量,在一定的时间里降低内心的渴望,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潜心寻求改变的机会无可厚非,但也不乏有人动心忍性的时候偏离了本心,不幸永久地失去了内心的渴望。

每个人掩盖渴望的方式各有不同,或是消灭,或是隐藏。有些人使自己的感觉麻木,有些人自毁式地以酒精和毒品等麻醉自己,有些人用其他的情感来取代渴望,还有一些人把渴望深深地埋葬,以至于忘记了它曾经存在过。对他们来说,渴望只属于言情小说或爱情肥皂剧,而不会在生活中出现。

隐藏和掩饰的渴望可以延续很多年,常常伴随着苦涩的回味,令人怅怅然若有所失,无休止地寻寻觅觅——“但我不知道自己要找的是什么”。这背后,潜藏着某些人的绝望和空虚。但即使那些掩埋了自身渴望的人安定下来了,他们仍旧惘然若失,觉得自己不完整。他们觉得自己缺乏活力,缺乏改变事物的洞察力,缺乏一种更自主的生活态度。

假如你正处于心灰意冷的阶段,那就需要有一个了解你的渴望的人来帮助你,给你的渴望说说情,让你认真地把这当成一回事,支持着你朝前看、在意冷心灰中寻找余烬火星。

一位42岁的男士谈起他退减的渴望,说“按说我应该很幸福,我有足够的钱,一个几乎完美的伴侣,事业上风生水起,身体也很健康”。开口就是“按说”,下文必有“但是”,果然他话锋一转:“但是我从来没有安心过,总是不满意。”他谈到了他的不安。他所取得的一切最终都不适合他,不是他所渴望的。他越来越努力,四处奔波,但他的渴望永远遥不可及。在内心深处他渴望自己小时候最缺少的:家里的温暖与安全感。他刚刚出世,父亲就离开了他们母子,父爱的缺失更加深了这种渴望。他曾在女友身上寻找母亲般的温暖与安全感,为此接二连三换过很多个女朋友,但都没有成功,最后终于在运动中找到了。他混淆了自己的渴望,误认为要以母亲为榜样追求事业,没有看清他所渴望的实际上是妈妈般的温暖与安全感。

这位男士的向往一直都很强烈。渴望驱使他继续前进,也令他不安。他寻寻觅觅,做出各种尝试,以求实现内心的渴望,却始终不清楚自己一直在寻找的渴望到底是什么。他的渴望转了个弯定位在从前,而他却不断在未来寻找过去的点滴。

在伴侣身上寻求母爱的踪影,期待以事业有成换取父母的认同,这些无异于把渴望塞进一件不合身的外衣里。渴望的客体不一定等同于主体。渴望一辆新款的保时捷,可能是出于出人头地的向往;想当明星的愿望背后,可能是摆脱贫困、跳出社会排斥或被无视的境地的渴望。

它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当渴望的外在与本质不统一时,人们即使实现了表面的渴望,也不会迎来内心的满足,而是直接走向了对新事物的渴望,开始追逐下一个、再下一个目标。当然,我们所有的愿望和渴望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求新求变本来是人类活力的一部分。但当渴望一变再变,不断升级,变化本身成了追求时,就是时候该问问自己:“我渴望什么?”“我真正渴望的是什么?”

如果你不自知地在对未来的追求当中渴望着过去,那么在前路等待你的很可能是另一种感觉:悲伤。因为你的追求无异于水底捞月,镜中拈花,是永远抓不住的一指流沙。这就意味着你需要放手了。放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你会意识到,经历了过去还剩下什么,彻底结束了的是什么。

昨日之日不可追,无论是幼时妈妈悉心的呵护与陪伴,儿时的一处故居,还是少时的那段初恋。对过去念念不忘就会使自己不时陷入痛苦,不能向前看就逃不出悲伤。所以痛苦来临不是坏事,对难以放下从前的人来说,面对痛苦反而是件好事。

在远方,在未来,触不可及

渴望往往是一种空缺。我们来看看这样一张照片:一个7岁的男孩凝视着窗外,他的面孔映在玻璃上,眼里充满渴望。他渴望着什么呢?从照片上看不出来——渴望是不可见的,却又是照片的一部分。他所渴望的事物对于观赏照片的人来说是不可知的,甚至可能这个孩子自己也不清楚。艺术作品就从这个角度描绘渴望。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Tristan and Isolde)前奏曲的特里斯坦和弦一响起就极准确地表达了不断渴望、欲求和憧憬的动机。奇妙的是,这段本身应该是以A小调为中心的和弦,却始终模糊调性并不挑明。虽然这个和弦一次又一次反复出现,但是主和弦由头至尾从未出现过。[绍布(Schaub),2000,第214页]以音乐的留白展示对恋人的渴求,这份憧憬似乎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实现,但非在此地,也不是此时。

由于空缺会产生难以忍受的高度紧张,我们人类喜欢用心中的图像或想象来填补空缺。这里不能不提的是,如果现实令人无法承受,人们会臆想出一个截然不同的结果来美化和掩饰过去。而这样的臆想,往往也会投射到遥远的将来或某个遥远的地方:“等到退休了,我的日子就好过了”“等孩子大了,我再好好善待自己”“当我找到真爱,我再减肥和健身”……许多人并不为自己的渴望而努力,而是寄期望于或远或近的未来。这样做的危险是错过当下的人生。眼前的生活和向往的人生之间出现了貌似无法逾越的鸿沟。

谁把自己渴望的人生投放到未来和远方,谁就错过了迈向目标的第一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迈出第一步,永远不可能实现遥远的目标。因此,把宏大的愿景分解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愿望,并且逐步达成这些愿望,这一点非常重要。下面的内容可以提供一些思路,我们在接下来的指南里将具体说明。

建议与帮助

如果渴望有了基石和方向,只要它足够具体,就可以转化为行动,使渴望成真。那么具体该如何操作呢?不仅你的脑海中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们的许多客户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