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链接总是被和谐,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奥丁读书小站】(njdy668),首页回复书名或者数字3844, 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学长LEO继《不如去闯》后最新作品!哈佛耶鲁高分毕业生超实用学习法!朱永新、康辉、樊登、蔡康永诚意推荐!前沿理论知识、经典学习方法和18年求学经验,助你提高学习成绩,打开人生格局!
内容简介
李柘远,哈佛、耶鲁双料学霸,90后国民学长。
18岁考进耶鲁,22岁入职高盛,25岁考取哈佛,28岁⼊选福布斯30岁以下精英榜、APEC亚太经合组织未来创变者、新浪阅读大使。
其作品曾获《人民日报》等数百家媒体转载。通过文章、视频和课程等形式分享学习干货,全网粉丝超过500万。
★这是一本教会你如何学习的书。
★90后哈佛耶鲁双学霸的超实用学习法。
★朱永新、康辉、樊登、蔡康永诚意推荐。
★5大模块,30节大课,100+方法,结合前沿理论知识、经典学习方法和18年求学经验,学长LEO手把手助你提高学习成绩,打开人生格局。
★学习高手,陪你一起终身学习。
如何记忆,才能牢固掌握知识点?
如何复习,才能夯实完整知识体系?
如何自学,才能实现终身跨界成长?
这些问题,《学习高手》里都有答案。
本书是一本写给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培养高效学习能力的方法工具书。作者作为哈佛、耶鲁高分毕业生,结合先进的理论知识、经典的学习经验,系统分享了超实用的学习法。全书分为5大模块、30节大课、100+方法,帮助你提高学习成绩,打开人生格局。
作者简介
李柘远(LEO)
创投人、青年作者,被广大读者粉丝称为“90后国民学长”。
在济南和厦门长大,高三时放弃保送,被耶鲁大学录取并获四年全额奖学金。以优异成绩从耶鲁荣誉毕业后进入高盛投资银行,工作表现突出。后放弃金融高薪、探索创业,考入哈佛商学院继续求学,并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读书期间创办“学长LEO”文教平台,通过文章、视频和课程等形式分享学习干货,全网粉丝超过500万,已出版个人励志随笔《不如去闯》。
LEO同时是微博年度阅读大使、福布斯U30入选者和当当网年度青年偶像作家。
试读
掌握精读,深入领悟学以致用
如果说速读是在有限时间内,风驰电掣般获取书中精髓,那么精读就是沉心静气、由浅入深品读书中细节。
什么是“精读”?你是如何理解“精读”的?
很多人会说:“精读,顾名思义,就是‘精细阅读’嘛。”此话没错,不过,精读说来直白,实践起来却并不简单。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某天,你雄心勃勃地拿起一本书,准备精细、耐心地读完它,可当你读了好几个钟头,头晕眼花把书合上后不久,却发现大多数内容都记不得了?
“哎,我都读了什么?这个人和那个人是什么关系?××事件为什么会发生?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
答不上这些问题,你可能会倍感沮丧,甚至怀疑自己的智商——花了老牛劲儿读书,怎么到头来读懂的内容却寥寥无几呢?
别怕,因为很多同学(包括我自己)都有类似经历。虽然读书的态度很认真,但精读方法没到位,效果自然无法达到预期。
我认为的“精读”,不但是细致、从容地阅读(“读得慢”),更是边读边主动思考、不断反刍。精读效果不佳,多半因为读书时没有真正动脑,没有花够心思、花对心思。
在我讲解自己的精读方法前,还想请大家一起明确:精读的目的是什么?
简单地说,精读的对立面是“不求甚解”。
精读,通常是为了把一本书读透,读出蕴藏在书中的各种滋味,读出作者的所思所议,全面深刻地掌握书中精髓,核心事件、关键论点。
这时,速读就不太合适了,因为速读往往浅尝辄止,甚至夹带一丝功利意味,比如“我只需要快速读读这本书的第二章,找几个能用到毕业论文里的关键数据,就可以了。”
相较于速战速决式的阅读,我当然偏爱在充裕时间里,潜心品味书中的曼妙世界。精读,实乃人生的一件大乐事!
第1小课 “三个一”精读法
了解了“精读”的定义和目的后,下面介绍我总结的精读方法。
精读的第一步同样是明确任务量、制订这次精读任务的执行计划。
虽然精读的可支配时间通常较速读宽裕,但由于阅读强度,或者说“用脑度”显著提高,所以,为了最大化阅读效率,我依然建议同学们计算单位时间的阅读任务量,在之后的每周/每天/每小时严格执行计划。
打个比方:你要在两周内精读一本600页的书,每周有五天、每天有三小时用于此次精读任务。那么你能自由支配的阅读总时长就是5×3×2=30个小时,换算成以小时计的单位阅读任务量,大概就是600/30=20页每小时。这任务听上去不算繁重,甚至还觉得轻松?大家可别高兴太早,因为精读并不算一件易事。如果能按我的方法每小时完成20页的精读任务,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还需补充提醒的是,你不必教条地在每小时刚好读完20页,这只是一个用于参考的平均数,帮你做到心里有数,在精读时更稳健地控制节奏。你大可根据所读的内容,实时调节速度,遇到晦涩难懂的部分就慢下来,遇到平铺直叙、浅显易懂的部分就加快些。
概括地说来,我的每次精读,都可总结为“三个一”:一本书、一个本、一支笔。
这三个一,既指我精读时用到的所有工具,不多不少,就这三样,也代表了我每次精读时会完成的关键步骤。
(下图是我在哈佛大学图书馆精读《国家宏观经济学》这本书时的“三个一”场景。)
书,自然指要精读的内容,而本子和笔,代表精读时做的这几件事:一是精读前的预热准备,二是精读时的随读批注和笔记,三是精读后的好句佳段摘抄和读后感/书评。 换句话说,每次精读,都是动眼、动脑、动笔甚至动口的多感官同步工作,是阅读、摘录和思考的同步进行。
而在这几“动”中,动脑和动笔尤为重要。这两“动”,其实是在有意识地“主动阅读”、让书中内容真正走心入脑。带着做阅读理解题时一丝不苟的态度进行精读时,我们便能主观能动性地思考诸多问题,比如:作者的写作角度是什么?文章的论据都是哪几个?哪些观点与自己的认知一致,或冲突?只有细读多思、反复琢磨,才能领会书中精髓,把书读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