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链接总是被和谐,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奥丁读书小站】(njdy668),首页回复书名或者数字3598, 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哲学不会使我们富有,却会使我们自由
最经典的哲学入门读物,让深奥的哲学立刻生动起来
出版第一年连续再版22次,迅速译成18种语言,掀起全球哲学热潮
杜兰特首先是一个历史学家,他博闻强识,能将过去与当下融会贯通。也因此,他又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杜威
《哲学的故事》在普及哲学上做了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有的地方朗朗上口,令人想大声读出来! ——威尔•罗杰斯(美国作家,社会评论家)
《哲学的故事》或许还可以叫“哲学之美”,因为威尔•杜兰特对所有的思想赋予一种同等的爱和理解、批评和吸收。他的目的不仅仅是写哲学史,而且让我们随同这些伟大的哲学家们在思想领域一起探索进步。 —— 《星期六评论》
苏格拉底服毒、柏拉图逃亡、亚里士多德被流放,为了真理师徒三人前仆后继;培根立遗嘱托付“把灵魂送给上帝;把躯体留给泥土;把名字留给后世”; 伏尔泰和卢梭两人合伙“击垮了法国”……
威尔•杜兰特以苏格拉底的谦逊、伏尔泰的洞察力和恒心、罗素的冷静,用生动幽默的文笔,将哲学思想融合于血肉之躯,记述了从苏格拉底到约翰•杜威等有史以来的主要哲学家,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趣的方法读懂漫长的哲学发展和艰深的哲学精髓。
作者简介
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1885―1981)
普利策奖和自由勋章获得者。用五十多年的时间写就一系列广受好评的重要著作,《哲学的故事》、十一卷本《世界文明史》(后几卷是他和妻子阿里尔合著)、《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等。
他终生致力于将哲学从学术象牙塔中解放出来,让它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哲学的故事》出版后,第一年连续再版22次,迅速译成18种语言,掀起了世界范围的哲学热潮。
试读
叔本华
一、时代背景
为什么十九世纪上半叶涌现出那么一大批为时代代言的悲观主义人物?他们中有诗人——英国的拜伦、法国的缪塞、德国的海涅、意大利的莱奥帕尔迪 [1] 、俄国的普希金和莱蒙托夫 [2] ,有作曲家——舒伯特、舒曼、肖邦,甚至包括后来的贝多芬,尽管实为悲观主义者的他总是试图证明自己是个乐观主义者;最重要的是,那个时代诞生了一名影响深远的悲观主义哲学家——叔本华。
1818年,那部宣扬人生痛苦的伟大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完稿。当时正值“神圣同盟” [3] 时代,滑铁卢战役结束,法国大革命失败,“革命之子”拿破仑被留在茫茫大海中的一块礁石上,在那里苦度余生。叔本华神化“意志”有几分是由于这种“意志”魁伟而嗜血的幽灵在这科西嘉小子 [4] 身上茁壮成长。至于他对生命的绝望,则源于圣赫勒拿岛那令人备感凄苦的遥远距离 [5] ——意志最后失败,邪恶的死神成了所有战争的唯一胜者。波旁王朝复辟,封建贵族重返家园,夺回自己的土地,俄皇亚历山大的和平理想主义在不经意中孕育了一个四处压制进步力量的联盟。伟大的时代寿终正寝。“感谢上帝,世界穷途末路之时,我已不再年轻。”歌德说。
整个欧洲轰然倒地。无数壮丁死去,大量土地荒废;战争摧毁了欧洲大陆的经济,人民不得不从头开始,走上痛苦而漫长的复兴之路。
1804年,叔本华走遍法国、奥地利,亲眼目睹了混乱肮脏的农村、贫穷困苦的农民、动荡悲惨的小镇,他震惊了。只要是拿破仑军队或反拿破仑军队曾经过的国家,都遭到重创。莫斯科成为废墟,战胜国英国虽然洋洋自得,但其国内农民却因小麦价格下跌变得一贫如洗,工人因为尚未成熟的工厂体系失去控制,尽尝恐惧的滋味。此外,遣散军队使失业问题变本加厉。卡莱尔曾写道:“我听我父亲说,在燕麦价格高达每英石十先令的那些年里,他发现劳工们经常一个人去到溪边,不是去用餐,而是去喝水,人人都怕别人看到自己的惨状。” [6] 生活似乎从来没有如此残忍,如此毫无意义。
毋庸置疑,革命失败了。欧洲的灵魂似乎一下失去了朝气。那个被称作“乌托邦”的新天堂曾经耀眼夺目,甚至让人们忘记了诸神的黄昏 [7] ,但现在,乌托邦渐渐远去,隐退至黯淡的未来,唯有年轻人的眼睛仍可看见;老人们追随了它这么久,如今眼见人类希望破灭,深感自己被命运捉弄,不得不放弃。年轻人可以放眼未来,年长者可以缅怀过去,但多数人却迫于当下的生活,而当下已是一片废墟。为了这场革命,多少英雄、多少信徒拼死奋战!全欧洲的青年人都对年轻的共和国心向往之,把对共和国的希望作为自己的精神食粮——直到“革命之子”见异思迁,做了反对势力的女婿 [8] 。贝多芬愤然撕去题有献词的作品扉页,重新为其取名为《英雄》 [9] ,有多少人曾经为了那伟大的希望战斗!又有多少人,虽然将信将疑,但仍充满激情地坚持到底!现在,结局竟然如此:滑铁卢的失败、圣赫勒拿岛的流放,还有维也纳会议的召开 [10] ;波旁家族在衰颓的法国登上王位,而这位新皇帝既不曾学到一点,也不曾忘记一些。一代人光荣地退出了舞台,他们怀有的希望和付出的努力是亘古未有的。对于那些笑看风云但也不得不心酸落泪的人来说,这真是一出充满喜剧效果的悲剧啊!
在那些理想破灭的苦难日子里,许多穷人寄希望于宗教,倚着宗教的肩膀舔舐自己的伤口,大部分上层阶级已信心尽失,望着满目疮痍的世界,无法相信生活的天空其实可以更广阔。殊不知,在这广阔的天空里,即使病入膏肓,只要沐浴在仅剩的正义和美丽中,也会痊愈。更令人难堪的是,1818年,人们视野之内的这个可悲星球竟掌握在仁慈而又智慧的上帝手中,真是难以置信。靡菲斯特 [11] 胜利了,浮士德们陷入了绝望。伏尔泰播下的种子鼓动了这场席卷整个欧洲的龙卷风,该由叔本华来收获果实了。
关于邪恶的存在问题很少能如此生动而执著地进入哲学和宗教领域。从布洛涅 [12] 到莫斯科的每一座烈士墓、每一座纪念碑都对漠然的星辰发出了无声的质问。上帝啊!还要多久才能结束?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这场规模空前的灾难难道是正义的上帝对人类理性和信仰缺失的复仇?是上帝对悔罪智者的召唤,召唤他们在古老的美德——信仰、希望和仁慈面前屈膝?施莱格尔沉思了,还有诺瓦利斯、夏多布里昂、缪塞、骚塞、华兹华斯、果戈理,他们一个个像归家的浪子,兴高采烈地重新皈依古老的信仰。但也有一批人发出刺耳的声音——他们认为,欧洲的混乱恰恰体现了宇宙的混乱,神圣的秩序、天国的希望根本就是子虚乌有,上帝——即使真有上帝——是个睁眼瞎,笼罩整个地球的其实是邪恶。于是,拜伦、海涅、莱蒙托夫、莱奥帕尔迪走来了,还有我们伟大的哲学家——叔本华。
二、生平
1788年2月22日,叔本华生于但泽,父亲是有名的商人,脾气暴躁,但精明能干,个性独立,热爱自由。1793年,叔本华五岁,因为当时但泽被波兰吞并,当地人失去自由,于是举家迁往汉堡。叔本华是在浓郁的商业氛围里长大的,在父亲的要求下,他选择了经商,但很快便放弃了。尽管如此,这一短暂经历却在叔本华身上留下了永久的印记:率直的性格、思维的现实主义倾向以及对世界和人类的深入了解。这一切使叔本华不同于学院派哲学家——这些哲学家也正是他所瞧不起的。1805年,叔本华的父亲自杀身亡。他的祖母已在他父亲去世之前死于疯癫。
叔本华说:“人的性格、意志遗传自父亲,智慧遗传自母亲。” [13] 叔本华的母亲是个很有智慧的人,后来成了一名小说家,名噪一时。她是个性情中人,但脾气暴躁,而叔本华的父亲却枯燥乏味,所以两人的生活并不愉快。叔本华的父亲一离世,母亲便开始追求自由性爱,搬到魏玛,因为魏玛的社会氛围正好契合她的这种生活方式。对此,叔本华就像听说母亲再婚的哈姆雷特,反应异常激烈,他跟母亲大吵了一场,但也正是这场争吵,让叔本华学到了许多关于女人的片面真理,叔本华甚至还将这些“真理”用于他的哲学思辨。在母亲给叔本华的一封信中,我们可以一窥当时两人的关系:“你很让人受不了,很烦人,跟你生活在一起很难。你的自负遮蔽了你所有的优点,而且,正因为你改不了对别人吹毛求疵的恶习,你的优点变得毫无用处。” [14] 最后两人决定分开居住,叔本华只在母亲举办家庭招待会时才前往她的住所,而且仅以客人的身份出现。其实,叔本华和母亲在当时并不相互仇视,两人都能做到彼此像陌生人一样,彬彬有礼。叔本华的母亲因为允许歌德来她家时带上妻子克里斯汀娜 [15] 而赢得歌德的好感。有一次歌德告诉她,她的儿子将会成为赫赫有名的人物。这句话反而使事态急剧恶化,叔本华的母亲从未听说过一个家庭能容得下两位天才。最后,两人的争吵白热化,母亲毅然将自己的儿子兼对手推下楼梯。叔本华充满了怨恨,他告诉母亲,唯有通过我,你才能为后人所知。这件事以后,叔本华很快离开魏玛,在她母亲人生的最后二十四年里,两人一直没有见面。在母子关系上,有着类似命运的还有出生于1788年的拜伦。在这种家庭环境下,他们注定悲观。一个得不到母爱甚至被母亲憎恨的人是没有理由迷恋这个世界的。
与此同时,叔本华读完了预科 [16] 和大学,并自学了许多。他全身心地投向爱情、投入世界,其结果深刻影响了他的性格和思想。 [17] 叔本华变得忧郁多疑、愤世嫉俗,内心充满了恐惧,幻想着种种不幸。他从不上理发店,从不忘把自己的烟斗牢牢锁好,睡觉时还要在床边放一把上膛的手枪——大概是为了防备盗贼。叔本华忍受不了噪音,他曾写道:“很久以来我一直坚信,一个人所能承受的噪音量和他的智力是成反比的。看来,对噪音的承受能力可以公平地衡量一个人的智力……对于智力超群的人来说,噪音是一种折磨……敲门声、锤子的敲打声、乱摔东西的声音,这些精力过旺的表现使我终日苦不堪言。” [18] 他变得妄想偏执,孤芳自赏。错过成功和名望以后,他开始转向内心,啃噬自己的灵魂。
叔本华没有母亲、没有妻子、没有孩子、没有家庭,甚至没有自己的祖国。“他是一个纯粹的孤独者,没有任何朋友,但一和零之间存在无穷。” [19] 在叔本华生活的时代,国家主义盛行,对此,叔本华却无动于衷,在这点上,连歌德都难望其项背。1813年,费希特因反对拿破仑而掀起自由战争的热情感染了叔本华,他打算自告奋勇地加入其中,而且还购买了一套武器。但叔本华终归是个谨慎行事的人,他及时悬崖勒马。叔本华认为:“说到底,拿破仑只是大胆地表达了他对自己的信任以及对生命的贪求,这些,正是柔弱的凡人内心想往,但竭力掩饰的。” [20] 叔本华没有上战场,他来到乡下,完成了自己的哲学博士论文。
写完这篇题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1813) [21] 的论文后,叔本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他那部日后成为旷世杰作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他踌躇满志地把初稿寄给出版商时说,这部书绝不是对旧有思想的重复,书里都是独创的想法,全书结构紧凑、条理清楚,“明白易懂,充满了活力和美感”,而且,“将来,会有一百本书因我的书而面世” [22] 。这一蛮横的宣言充满了自负,但说得也千真万确。多年以后,叔本华深信自己已经解决了哲学的主要问题,他想到把纵身跳下深渊的斯芬克斯 [23] 形象刻在自己的图章戒指上,因为斯芬克斯曾经承诺,如果自己的谜语被解开,她将跳崖而死。
但是,叔本华的书在当时并没有受到关注。世人早已贫苦不堪、精疲力尽,谁还会去阅读书中描写的贫穷和疲惫?《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版十六年后,叔本华得知,他的大部分著作已被变卖为废纸。在《论名誉》(收录在《人生的智慧》里)这篇随笔中,叔本华援引了利希滕伯格的两句话:“这样的作品就像是一面镜子:如果是一头蠢驴往里面看,你绝不能期望从镜子里看到的是一位天使”;“如果人的头和书相撞,有一样东西听起来中空,中空的会总是书吗?”显然,叔本华暗指自己所写的是一部大作。他继续说——听来就像虚荣心受挫:“一个人越是属于后世——换句话说,越是属于整个人类——他就越会与他同时代的人格格不入;因为他的作品不是写给这些人看的,而这些人唯有把自己看作整个人类家族的一员,才不会被作品里熟悉的乡土色彩吸引。”然后,他开始变得像寓言里的狐狸那样说得娓娓动听:“如果台下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但音乐家得知他的听众几乎都是聋子,或者看到其中一两位听众其实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无知而鼓掌,他还会高兴吗?而且,要是他发现那一两位听众其实是被收买来为糟糕的艺人制造最热烈的掌声的托儿,他会说什么?”得不到名望的人总是用自负来填补缺憾,而有名望的人善于用自负来壮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