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链接总是被和谐,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奥丁读书小站】(njdy668),首页回复书名或者数字3593, 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副标题:高同理心人士的六个习惯
内容简介:
几千年来,我们一直注重向内看,认识自己。现在,是时候向外看了,我们需要走出自我,探索他人的生活与视角。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外观时代,而外观时代的核心就是同理心。
从销售管理到婚恋家庭,从社会关爱到政治行动,在人生的很多竞技场上,同理心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理心是21世纪值得拥有的关键能力,正以看不见的方式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发展。
罗曼·克兹纳里奇在《同理心》一书中指出,同理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是人类成就自己的核心所在。作为同理心领域的权威研究专家,作者提出了高同理心人士拥有的6个习惯,这些习惯能够让你更好地理解他人,迸发创意。同理心不仅可以成就个人事业,而且正在引发全球变革,改变我们的生活。
作者:[英]罗曼·克兹纳里奇(Roman Krznaric)
同理心权威研究者,作家、文化思想家,英国“人生学校”的创办讲师之一。他被英国《观察家报》评选为“英国重要的生活哲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在政治和生态活动家、教育改革者、企业家、设计师中拥有极大的影响力,其作品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他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同理心博物馆和电子图书馆。他目前担任国际慈善组织及联合国等组织的顾问,协助这些组织通过宣传同理心和对话,促进社会变革。
试读
高同理心人士的6个习惯
习惯1 打开你的同理心开关
改变心灵架构,使我们能认识到同理心是人性的核心,而随着人生历练的增加,同理心也会不断延伸扩大。
习惯2 进行想象的跳跃
有意识地站在别人(包括我们的“敌人”)的立场设想,承认对方具有人性的一面,了解对方的独特性。
习惯3 探索与实践同理心
探索与我们完全不同的人生与文化,试着亲身体验,运用同理心理解别人的人生历程,同时进行社会合作。
习惯4 锻炼对话艺术
培养对陌生人的好奇心以及基本的聆听技巧,摘下我们的情感面具。
习惯5 坐着椅子旅行
通过艺术、文学、电影与在线社交网络,我们可以在别人的心灵中遨游。
习惯6 激起同理心革命
产生大量的同理心来促成社会变革,然后将同理心技巧向外延伸到自然世界。
我发现,高同理心人士拥有一些共同点。他们会努力养成6种习惯,也就是一种态度或日常做法,这些态度与做法能刺激大脑中的同理心回路,使他们理解其他人怎么看世界。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具有同理心的人,想充分了解这个人,我们必须尽可能养成这6种习惯。
有些习惯可以跟各种脾气和个性的人相合,无论你是外向还是内向,喜爱冒险还是重视亲密关系、情感细腻。养成这些习惯,使其成为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将会改变你的想法、感受,甚至影响你的做事方式。你会因为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而深受吸引,你会试着理解“他们来自何方”——他们内心深处的动机、渴望与信仰。当你越来越了解其他人生活的动力时,你会像其他高同理心人士一样,开始发现其他人比你有趣得多。
在生活中养成这6种习惯并非天方夜谭,因为同理心几乎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只是这样的天分一直被隐藏起来,人们一直没有发挥这种能力。只有极少数人会出现心理学家西蒙·巴伦–科恩所说的“零度同理心”。这些人是精神病患者,他们拥有认知能力,可以进入你的内心,但无法与你建立情感的纽带关系(想想《沉默的羔羊》中的汉尼拔),他们也可能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例如阿斯伯格症候群。这些人在总人口中占了约2%,而其他98%的人生来就具有同理心,而且倾向于建立社会联系。 5
我们产生同理心的次数其实比想象的要多。绝大多数人的大脑每天都产生同理心,只是人们通常不会意识到。当你看到新同事在做报告前感到紧张时,你会试着想象她的焦虑与茫然,然后给予她需要的安慰。你看到桥下有人乞讨,你不只是怜悯(记住,怜悯是同情),你会想着在寒夜里露宿街头的感觉,以及人们从你面前走过去,连看都不看你一眼的感觉。但是,同理心不只限于感知周遭的痛苦与难受,即使是为你喜爱的姑姑挑礼物,你也会想,什么样的礼物能让姑姑开心——你会想着,跟她有着相同品位的人,跟她年纪相仿、背景相同的人,会喜欢什么礼物——你不会只想着自己想送什么礼物。
我深信,我们如果不承认同理心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与重要性,要解释广大的社交生活领域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要试着想象一个没有同理心的世界,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世界不可能存在:母亲不理会新生儿饥饿啼哭;拯救贫困儿童的慈善组织因为缺乏捐款而关门大吉;没有人愿意协助坐轮椅的人打开商店大门;当你因为婚姻破裂向朋友诉苦时,他们居然哈欠连连,完全没有关心的意思。
我们生活的世界并不是这样的冷漠世界。睁开眼睛,好好注视这个世界,你会发现同理心无处不在,我们整天悠游在同理心之中。然而,若真是如此,问题在哪儿?我们为什么还要培养6种习惯,让自己成为高同理心人士?因为在这个历史时刻,我们正面临严重的“同理心赤字”,无论是社会,还是我们的个人生活,都是如此。
解决同理心赤字的问题
在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的预备阶段,奥巴马把同理心当成他重要的选战主题:
许多人关注美国联邦赤字的问题,但我认为,我们应该多谈一点同理心赤字的问题,我指的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从别人的眼光看世界的能力——挨饿的孩童、被解雇的钢铁工人、负责清理你的宿舍房间的外国移民……我们生活在一个不鼓励同理心的文化里,这个文化过于频繁地告诉我们生活的主要目标是要有钱、身材苗条、年轻、有名、安全和有娱乐活动。 6
虽然奥巴马政府在处理同理心赤字问题上的成效好坏参半(尽管奥巴马承诺要关闭关塔那摩湾军事监狱,但在第一任期内并没有兑现),但至少在凸显同理心成为社会重大问题上,奥巴马起了示范作用。密歇根大学最近的研究显示,从1980年到现在,美国年轻人的同理心急剧下滑,最近10年的下滑幅度更大。研究人员认为,这种转变有部分原因是越来越多人独居,而且人们越来越少花时间从事能培养同理心的社交与小区活动。心理学家也发现了所谓的“自恋瘟疫”现象:10名美国人中就有一名有自恋的人格倾向,这使得他们对别人的生活缺乏兴趣。许多分析家相信,欧洲国家正经历相同的同理心衰微与自恋加剧的现象,而原因来自都市化持续让小区破碎化,公民参与度降低,以及自由市场意识形态深化了个人主义。 7
这些趋势令人担心的地方还在于社交网络与在线文化的兴起,使人以为现今的我们要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在人际关系上更为紧密,而且对全球事务也更为关注。脸谱网也许吸引了10亿以上的用户,但它并未扭转同理心衰微的趋势,反而助长了这个现象。社交网络有助于传播信息,但至少目前来说,无助于传播同理心。
在社会上,同理心赤字的证据俯拾皆是。就在我写这段话的这个月,有5 000名以上的平民在叙利亚内战中丧生。我翻开报纸,读到爱尔兰天主教教徒的丑闻,他们被指控对幼童性骚扰。新数据显示,在2/3的高收入国家,贫富差距已远超1980年,而加州大学的研究也显示,人越有钱,越没有同理心。由此看来,最能让一个人对他人的苦难无感的事物,就是财富本身。 8 而且,别忘了旨在减少碳排放的国际协商会议早已停摆,充分显示我们完全没考虑到下一个世代即将面临生态危机的苦果,而这个苦果却是我们这一代人造成的。
政治与种族暴力、宗教仇恨、贫困与饥饿、人权破坏、全球变暖,我们急需同理心的力量来处理这些危机,以及化解社会的嫌隙。我们不能只将同理心想成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心理学教科书的典型说法——同理心也是一种集体的力量,可以改变整个社会与政治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