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链接总是被和谐,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奥丁读书小站】(njdy668),首页回复书名或者数字3587, 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作者:黄有璨
内容简介:
本书是影响数百万人的新职业教育创业者、《运营之光》作者黄有璨关于职业发展、商业认知和个人成长的最新力作。
这本书最大的不同是其提出的个人成长底层逻辑和方法论,能指导读者自主地解决每个具体困难,而不是生搬硬套作者的过往经验。
全书以作者总结出来的个人成长范式“非线性成长”为主线,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身边高手的例子,帮助大家梳理在不确定环境下个人成长的三大阶段——“技能培养”“提升商业认知与系统思考能力”和“心性成长”阶段遇到的问题和应对方法。
理性和感性在书中交替呈现。主线围绕三大阶段,充满了条分缕析的理性思辨色彩;辅线结合作者自身经历,既有纠结、自省,又有热情和坚信,读来令人感同身受,同时欣喜地发现认知和思维得以提升。
作者简介
黄有璨
畅销书《运营之光》《运营之光2.0》作者。
同时为36氪、百度百家、虎嗅等知名媒体专栏作家,知乎互联网领域优秀回答者。多篇关于互联网、职业发展的文章被疯转,个人文章仅2016年累计线上浏览量就超2000万。同时担任小饭桌创业课堂、36氪氪空间、创业黑马高管营创业导师。
现任互联网新职业大学三节课(sanjieke.cn)联合创始人,累计帮助上百万互联网人实现职业成长和提升。
互联网从业十余年,曾先后就职于美国About.com、第九课堂、新浪微米、周伯通招聘等互联网公司,历任运营经理、COO助理、COO等职。
试读
第一阶段(2005—2006年):拥有一份靠谱的工作
我的职业生涯,开启于高中辍学后来到北京。辗转两年后,2005年,既无学历,又无背景,更无工作经验,我抱着“总得想办法干点啥养活自己”的心态,开始求职。
就像自序里提到的,在最初两年,我为了生计四处奔波,挣着每月1000元出头的薪水,租住在城乡结合部,最大的念想,就是找到一份靠谱的工作。那还是一个外企很光鲜亮丽的时代,能够迈入外企的大门,大概就意味着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上了正轨。
那时的我还不知道所谓“S型曲线”“非线性成长模式”等概念,也完全不知道两年后的自己到底应该做些什么,但我内心有一些朴素的想法——要想从当前为了生计四处奔波的“打杂状态”进入外企,我总得有点能拿得出手的本钱。
于是,我做了一些思考——对于绝大多数声名在外的外企而言,一个既无显赫学历、又无成熟经验的人,是断不可能入其法眼的。如果我想进外企,选择那些中等规模、大众知名度不高的企业更有可能成功,而不是把目标瞄准声名显赫的500强大公司。
而且,在外企普遍需要的岗位中,我发现,最不看重个人出身和背景的职业,是销售。
于是,虽然每3~5个月就要换一次工作,我还是用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为自己积攒“本钱”——我找了很多份具备销售属性的工作,且基本做到,无论是街边揽客还是店面直销,自己的业绩在同期员工中都能名列前20%,并且让每一位带过我的上级都对我有比较正面的评价。
2006年10月,我依靠自己在一年时间里积累下来的“本钱”,以及一封4000多字详实真诚的求职信(我在信中尽可能客观地列举了自己的诸多优点和不足)换来了一家主业是生产和销售各种化工、生物实验室设备的日企的面试机会。
我还记得,那家日企公司的老总在面试临近结束时问了我一个问题:你将来有些什么目标吗?
我想了一下,答道:凭自己的能力,10年内能在北京二环周边买套房。(那时北京的城市发展还远没有现在这么庞大,房价也不像现在这么夸张)
后来,老总告诉我,正是这个答案,让他们决定向我正式发出Offer。
我就这样开启了职业生涯的第二个阶段。
1.2 第二阶段(2006—2008年):从草根到销冠,第一次快速“超车”
2006年10月,我正式加入上文提到的日企,成为一名销售,兼做一些市场部的工作,大抵是翻译一些产品手册,参加一些行业展会,制作一些产品宣传资料之类的。
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不断学习各种各样的新东西,接触各种各样的新信息、新环境。
其间,我学会了如何做好一次陌生拜访,学会了如何在接触不到核心决策者的时候,通过跟一个实验室或一个科室上下周边的各种人搞好关系,来获取高价值信息,学会了如何跟一个级别远高于我的领导攀谈和逐步建立关系,学会了如何从零开始,通过发展代理商和搞定核心客户开拓一个区域市场,我也经历了第一次参与投标,第一次参加行业展会,第一次到公司在日本和上海的工厂参观……
那时的我很稚嫩,没有什么系统成熟的职业规划,也完全没想好自己3年后要做些什么,但那些很朴素的想法在我脑海中还是根深蒂固的——管它做啥,既然要干,就一定要干出点成绩,干出点名堂来!
以及,我需要的就是学习。只要我之前还没接触过,没有了解过的工作内容,我都愿意去了解、去学习。
抱着这样的心态和立场,加上比其他人更多一些的努力,我循序渐进,拿下了自己的第一个客户,发展了第一家合作代理商,然后是更多的客户和订单……
先后两年,我都在公司内取得不错的业绩,在2008年,我更是成为公司在单一区域内的销冠。
也是在同一年,我决定再次更换赛道,离开当时已小有成绩的那家日企和销售岗位,转而进入互联网。
让我决定从舒适区(当时做销售渐有起色,有了不少客户资源,奖金也在逐年增加,确实是一种越来越舒适的状态)离开的原因有两个——
(1)在付出诸多努力让自己成为销冠之后,我发现,相比其他同事,我做销售并不具备绝对优势(这一点,在本书后续内容中还会再次提到),且我也并不喜欢做销售。
(2)日企的风格非常稳定,也很注重资历。在经历了两年多的快速成长期后,我发现,在公司里学习到的新东西和能够获得的成长空间越来越少,这并不是我想要的,我仍然处在一种追求快速成长和快速学习众多新事物的阶段。
而那个时候,正好是互联网的第二次繁荣时期,Web 2.0的浪潮方兴未艾,每过几个月就能看到一个有趣的网站上线。开心网、人人网、天涯、豆瓣等网站在那时风靡一时,带来无数令人遐想和憧憬的空间。
我喜欢互联网的开放和无尽的可能,希望互联网上那种更加简单、直接的人际关系,也隐隐憧憬着通过互联网改变些什么。
于是,我把互联网设定为自己的下一个赛道——虽然,那个时候我连一家互联网公司到底有些什么岗位、具体都需要做些什么还不知道。
回过头看,这个决定,其实改变了我的整个职业生涯的走向,也让我的成长轨迹迈入“快车道”。
1.3 第三阶段(2009—2011年):互联网下的加速成长和运营职业生涯
2009年,我在一家名为About.com的美国公司开启了自己的互联网职业生涯——这家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发现并邀请各类生活领域的达人(例如收集玩具的、喜好美食的、到处旅行的,等等)撰写专栏,并支付报酬,与达人分成,最终通过网站流量和广告进行变现。
现在,这家公司已经销声匿迹,但在当时,它一度是美国国内排名前15的网站,并因此被纽约时报集团收购。
我一开始的岗位是“专家运营主管”——千万别搞错了,这个岗位的意思并不是说我是个专家,而是代表着我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负责拓展各类专栏作家(也就是“专家”)并做好这群人的管理和用户关系维护。
后来我跟自己的直属上级交流,了解到当时之所以给此前毫无任何互联网从业经验的我这个机会,完全在于他们认为我长期泡网,对互联网世界还算熟悉,有不错的线上存在感,而且他们感觉,我此前的工作是销售,有着不错的能够“搞定人”的能力(这一部分,我在《运营之光》中有更详细的介绍)——当然,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岗位太独特了,他们发现很难招到经验完全对口的人,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从有过部分相关经验的人中挑选一些看着顺眼的对象。
而当时的我,连什么是运营都还讲不清楚,更不会想到几年之后自己能写出那本婵联各种互联网运营类书籍榜单榜首的《运营之光》。
在进入这家公司后,有一段时间,我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各种打电话、各种线上(包括QQ群、论坛、博客、微博等)找人勾搭聊天,然后就是一通介绍,告诉他们我是哪个网站的,是做什么的,想找他们来写专栏,能提供给他们什么回报,等等,直到最后把合同签回来。
就这部分内容而言,我干的事与销售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与销售完全不同的地方是:现在我不仅要考虑把合同签下来,还需要考虑如何去管理这群达人们,并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持续稳定地生产出优质内容来。比如,要与他们保持良好的私人关系,要树立一些标杆榜样级的达人并邀请他们来给其他达人分享,积极拓展各种可以给达人的福利(比如上电视节目)并反过来要求他们必须达到××条件才能得到福利,等等。
我有了一点比较深的感受:在一个新的行业内获得一项扎实的新技能,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1)你此前已经拥有某项具体的相关技能,且对之还算熟悉。
(2)你需要把自己置身于用到该项新技能的真实环境中,进行大量实践练习,唯有这个过程才能把此前那项“相关技能”转化成为一项新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