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pdf,txt,mobi,kindle,epub电子版书免费下载

由于链接总是被和谐,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奥丁读书小站】(njdy668),首页回复书名或者数字3430, 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是第一本由中国学者撰写的综合介绍和分析美国公益事业发展的著作。作者探究美国一百多年来公益事业与公益基金会组织的起源与发展,深入本源,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如何把资本引向对社会有益的事业,为“唯利是图”的资本找到有效的驾驭和引导之道。作者根据最新的考察和研究,发现一种新的公益模式正在兴起,主要是利用资本的特性,寓公益于商机,不仅授人以渔,而且要掀起一场渔业革命;不再视穷人为单纯的捐助对象,而是潜在的创业伙伴。毫无疑问,这种“致力于改变游戏规则的革新”的成败,不但是对美国以及资本主义制度自我纠错的革新机制的考验,而且将对全球产生深远影响。

本书为《财富的归宿》最新增订版,除了美国最新公益趋势之外,更增加了关于中国公益事业的起源与发展的内容,是中国读者了解和研究美国与本土公益的极佳读本。

作者简介

资中筠,1951年清华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毕业。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资深学者、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美国研究》主编、研究员。

参与创办《美国研究》杂志和中华美国学会,创立“中美关系史研究会”并任第一、第二届会长。

主要著作:《追根溯源: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1945-1950》、《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二十世纪的美国》(主编《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之一)、《资中筠集》(学术论文)。随笔集:《斗室中的天下》、《锦瑟无端》、《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学海岸边》(与陈乐民合集)、《资中筠自选集》(五卷),《美国十讲》、《老生常谈》等。

翻译有巴尔扎克(法国)、薇拉•凯瑟(美国)、阿兰•德波顿(英国)等人的著作。

试读

社区基金会同时兴起

以上所述是以私人独立基金会为蓝本。它们占美国基金会的绝大多数。另外还有社区基金会(Community Foundations),在数量上占少数,但在美国人生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它是由一个地区的居民为解决本地区的问题而成立的,与私人独立基金会同样是非营利公益组织,在总的目标和功能上有共同之处,其历史之悠久也不亚于私人基金会。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

●资金来源多样。可能是当地富豪个人出大部分资金创办,也可能由很多居民集资。有的地方由一家大的基金会为种子,带动许多小的社区基金会。有时大公司与若干社区基金会联手促进当地的福利事业。

●没有特定的目标范围。其所关注的问题多为普遍的社会问题,如犯罪率、吸毒、公立学校的条件等。规模和形式五花八门,没有一定之规。

●资金多由当地一家银行或信用社代管。基金会主要职责是调查和发现本地区的需要,在资金供方和需求方之间起桥梁作用,并代为管理和使用资金。因此,社区基金会的工作中包括实施“捐赠者指定用途”的资金目标。

20世纪40年代后期,一般社区基金会遴选负责人的条件是:大学毕业、本社区人士并对改善本社区的状况怀有信仰,此外还要对福利工作有理解力和判断力。总之,应是本社区内有威望,与银行、法院、教育界都能说上话,并对社区福利事业有献身精神的人。

社区基金会具有一般公益事业的共性,但也有其特性,其特性就在于社区。这与美国建国的历史有密切关系。美国的起源是先有分散的居民区,然后才有地方政府,然后再有联邦政府。最初的移民自己择地而居,自然形成村落或社区。他们号称是英王的臣民,但是天高皇帝远,如有问题无法指望英国政府的帮助,只有依靠社区内的居民互助。就是在美国独立之后,不断开拓边疆形成的新的居民区也难以事事指望政府。所以,美国人的思想传统中一方面是以个人主义为特点,另一方面又有集体互助的观念。社区是一个使个人得以在其中发挥潜力的框架,同时也是保障个人福利的手段。另外,在一个到处是利益冲突的社会中,社区组织还可以起到调和矛盾的作用,达到我们所说的“求大同,存小异”或是“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这更多不是从某种理论出发,而是从实际生活的需要得出的观念,也是美国立国的思想家们不断表达的理想。社区基金会就是既体现这一理想又为挽救这一理想而生的产物,其兴起的时间和社会背景与私人基金会差不多,都是在20世纪初,各种矛盾尖锐化,那种“和而不同”的理想面临严峻考验,特别是新兴工业城市的许多贫民窟社区成为一切矛盾的集中点。为回应这些问题,现代公益事业开始兴起(已如前述)。

社区基金会的发展与居住的分散化有关,在20世纪的整个过程中随着形势的变化有过较大的起伏。20世纪上半叶是从农村向城市集中,特别是随着一些大城市的成长,富人及其财富多集中在大城市,因此传统的大基金会也先从大城市开始。后期向相反方向发展,富人多向郊区移动。到80年代以后,郊区和以前的农村也出现了新型工业,居民成分复杂化,大城市原有的问题开始出现,外加新问题,地方政府的力量远不足以解决,社区公益团体应运而生,社区基金会即其中重要的成分。90年代的一个特点是社区基金会大量增加,呈遍地开花之势。1989年到1995年就由282家增至413家,增幅70%。截至1999年,全国有345家,占基金会总数的3.3%,总资产228.58336亿美元,占总数的6.4%。

四、运作机制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税法改革和基金会的自我整顿,美国现代基金会已经有一套相对统一的制度和大同小异的运作方法。

1.成立程序

(1)注册

根据非营利机构法律,可在联邦国会、州议会或地方政府注册。早期一些大规模的如卡耐基、福特等基金会在国会注册。洛克菲勒基金会因当时未能获国会通过,在纽约州注册。后来成立的大多数基金会都在所在州或市县注册。一是因为增长太快、太多,都集中到联邦政府有关机构根本无法处理;二是因为各州有关法律不同,当地捐赠者在当地注册比较方便。但是正因为如此,有的基金会选择到另一州注册,以便于进行与其目标相符的操作。

在向有关机构申请注册时,必须提交章程。章程的必要内容各州也不尽相同,一般标准的必要内容如下:名称、期限(可以有年限也可以是永久性的)、宗旨、成员数目及其权利义务(可以没有成员,也可以有几级成员)、领导成员(董事)产生办法——选举或非选举、基金会内部规章制度条款(以不违背有关法律为前提)、开创时的地址和法人代表、第一批董事会人员数目和名单及每个人所属单位和地址、注册人的姓名和地址。

该章程将存入州务卿或有关领导机构办公室的档案。一经审查批准,基金会就合法成立。在有些情况下,还有一个向公众公布等待意见的过程。大多数情况不需要。章程一旦立案,很难修改,因此文本大多比较具有原则性。每个基金会的具体细则都另有“附加法”(bylaw),附加法的修改权在基金会本身,只需向政府备案即可。

在章程中申明的宗旨需包含两个要素:1.表明本基金会符合享受免税待遇的公益机构的条件;2.提供有效操作的框架。在这一前提下,各基金会的宗旨五花八门,从极狭隘、特殊甚至怪僻的,到最广泛的如“造福全人类”都有。有的创办人预见到以后形势可能变化,专门在附加条款中说明董事会有权视形势的变化而改变宗旨。一个有趣的极端例子是,1930年麻省某地有个名叫戴维斯的人捐款成立以其姓名命名的基金会,专门指定用来奖励当地学校举止优雅的男学童。到1938年,该基金会向法院申请改变宗旨,将款项用于改造校舍,因为当地政府找不到举止足够优雅的男孩给予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