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世界,认识自己》资中筠-pdf,txt,mobi,kindle,epub电子版书免费下载

由于链接总是被和谐,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奥丁读书小站】(njdy668),首页回复书名或者数字3429, 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是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主持编辑的学术论著汇集,作者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内容集中反映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在相关学科、专业方向中的专题性研究成果。《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体现了著作者在科学研究实践中长期关注的某一专业方向或研究主题,历时动态地展现了著作者在这一专题中不断深化的研究路径和学术心得,从中不难体味治学道路之铢积寸累、循序渐进、与时俱进、未有穷期的孜孜以求,感知学问有道之修养理论、注重实证、坚持真理、服务社会的学者责任。

作者简介

资中筠,1930年生,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资深学者、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美国研究》主编、研究员。退休后仍从事著述和学术活动。

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

早期从事民间外交工作,七十年代末开始从事学术研究,在国际政治、美国研究及中西思想文化方面多有著述。

参与创办《美国研究》杂志和中华美国学会,创立“中美关系史研究会”并任第—二届会长。

主要著作:《追根溯源: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1945—1950)、《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二十世纪的美国》(主编《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之一)、《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修订版更名《财富的归宿》)、《资中筠集》(学术论文)。随笔集:《斗室中的天下》、《锦瑟无端》、《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学海岸边》、《资中筠自选集》(五卷),《美国十讲》、《老生常谈》等。

翻译有巴尔扎克(法国)、薇拉·凯瑟(美国)、阿兰·德波顿(英国)等人的著作。

试读

谁是历史的主角

凯特林的发明是与生产紧密相连的,因此离不开资金,如果不遇到有眼光的企业家肯于和敢于投资,他也做不成。他有幸遇到了这样的企业家,得到一个长期的稳定的实验天地。先是卡迪拉克的老板勒兰德,后是通用汽车公司的不止一位负责人。凯特林提出作研究部主任的条件:不负行政责任、不要权、经费不报账,特别是最后一条,董事会都接受了。这是需要一些知人之明和魄力的。对他个人来说,能够有人操心行政管理事务,支持自己专心于研究,的确是莫大的幸运。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他从那些老板和管理人员那里所得到的尊重。我国同胞熟悉的“伯乐和千里马”的比喻在这里不恰当,因为主次颠倒。“千里马”再受重视也是被动的工具,而那时的美国老板是有求于专业人才(即使在成名成家之前)的,至少是互有需要,关系是平等的,而且科技人才是主角,不是“用其一技之长”的工具。这点很重要。我国的历史博物馆是按王朝排列,各个朝代的器物无论多精美,是没有作者的;美国的历史博物馆是按科技、工业的发展排列,每一个阶段都有杰出的发明家的事迹。这就是谁是历史的主角的观念。凯特林所处的时代在美国称为“进步主义”时代,是科技、工业、政治、社会思潮同时并进的时代,充满乐观向上的信心,朝气蓬勃。凯特林只是那个时代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特点都带有时代的印记。他对社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社会也给了他物质和精神的回报。只有这种公正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当然,“凯特林主义”所代表的科技至上的思想是有缺陷的。不久人们就发现,严重的社会问题不是科技和高效的物质生产能解决的。所以二三十年代西方社会科学开始蓬勃发展。凯特林基金会后来的负责人也正是认为世界上的饥馑问题不是由于粮食产量不够之故,才把工作重点从资助“光合研究所”转向改善美国的民主制度。

总之,发明家凯特林的出现和成长有一定的土壤。他的好奇心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人对自然的探索,他的怀疑精神至少可以上溯到17世纪以笛卡儿为代表的理性主义。这一精神流淌在一种文明的血脉里,成为一种传统。天才有幸与不幸,在成功之前大多有过艰苦的历程。但是在凯特林所处的环境里,一般不至于潦倒终身,郁郁而终,甚至作为大逆不道的异端被扼杀在摇篮里。大多数特异人才苦尽甘来得到应有的回报,他们又立即把财富捐赠社会,同时凭借自己的声望进一步推动科学和社会进步,形成良性循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人在广阔天地驰骋,群星灿烂,发明家辈出,成就国家的繁荣富强。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相辅相成。凯特林绝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它引发我们太多的感慨和深思。

(2002年)

美国前总统的忧思——吉米·卡特论《美国的道德危机》

我一向认为,二战后历届美国总统中吉米·卡特是最诚实的,最少政客味道,是真诚地信奉人权、平等、和平的政治家。就以总统就职演说而言,自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多数总统表达的是美国的力量和信心,充满豪言壮语,有时咄咄逼人。而卡特是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总统在就职演说中提出“谦卑”、“怜悯”的原则的,并且明确表示“决不能恃强欺弱”。他强调精神价值,“不是靠武器,而是凭借反映最珍贵的价值观的国际政策,建立永久的和平”。在实践中,他的“人权外交”相对说来,较少双重标准——当然也只能是相对而言。可惜,在残酷的国内、国际政治斗争中,个人道德和理想不一定是取胜的筹码,他执政期间政绩并不如意,恰恰是因为道德价值观在其心中占有太多的比重。当然他也做成了几件事:和中国建交、签订巴拿马协议;放宽对古巴的封锁,改善与古巴关系;促进阿以和平。最后因伊朗人质事件而输掉连任的选举,黯然离职。

但是卸任以后,他却更加持久地而积极地坚持他的一贯信仰,在各种重大事件中发出呼声,发挥作用,产生影响,达四分之一世纪而不稍衰。这在“前总统”中也是很少见的。他创立了“卡特中心”,以此为平台,推行他的理想,对内倡导平等,为弱势群体谋福利,身体力行,甚至亲自参加为穷人盖房的劳动(不是象征意义的作秀);对外主张和平,几次公开反对美国对外用兵,热心进行和平斡旋。近年来他先主张取消对伊拉克制裁,“9·11”以后,他是少有的公开反对出兵阿富汗的公众人物,在当时的气氛下,可能由于他的特殊身份才得以在电视上发表他的观点。毋庸赘言,美国打伊拉克他是坚决反对的。对内,他坚持平等的原则,一贯对美国的贫富分化现象持批判态度。并且反对右派指穷人是因为自身太懒,不求上进之说,认为任何人,不管天赋如何,生活环境如何,只要给他们以平等的机会,都能获得生活上的成功。所以他的思想与新老保守主义都是对立的。卡特作为一个特殊的美国的公民,将基督教精神和社会生活融合成一种新的改变美国的动力,并在美国社会中持续发挥着他的影响。